【附视频】运河扬州 | 天宁寺 :千年古刹见证文化繁华

2021-04-03 19:17
订阅
已订

开头.jpg




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廊道,大运河沿线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最活跃的地区,运河边不少寺庙也与那些运河文化名人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幅古朴生动、意趣俱佳的独特景观。中国大运河遗产点天宁寺就是其中之一。



闻名天下的扬州“小故宫”

 

天宁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素有小故宫之称,民间誉为“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占地面积1196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整体结构成轴线对称分布,是四合院式的寺庙建筑群,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华严阁,中轴东西两侧建“两廊百数十楹”。

 


讲解员戴潘玉介绍,天宁寺始建于东晋年间,一开始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别墅,后来他的儿子司空谢琰舍宅为寺,所以天宁寺又名谢司空寺,到了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赐名天宁禅寺,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康熙南巡来到扬州,听说天宁寺曾是谢安的别墅,慕名前来,还在石拱门上分别留下“净苑”和“萧闲”四字。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命巡盐御史曹寅刊刻《全唐诗》。曹寅接到任务,立马组织人手在扬州城里寻找刊刻场所,权衡再三,看中了天宁寺,历时近一年,《全唐诗》的校刊工作就全部完成。

 


万佛楼里藏“宝贝”

 

除了《全唐诗》,珍藏着《四库全书》的“文汇阁”历史上也坐落在天宁寺内。《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当年,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

 


戴潘玉介绍,《四库全书》的文汇阁,就建在天宁寺的西园行宫里,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被毁的160年之后,专家和学者就复制了四库全书之文津阁版本,入藏在扬州天宁寺万佛楼里。

 


万佛楼珍藏的《四库全书》是国内首套依据《四库全书》文津阁版本原色原样复制而成的,共计3.6万册,陈列一共使用了128个书架、6144个木函。《四库全书》封面分别用绿、红、蓝、灰四色来对应“经、史、子、集”,书架和木函均采用进口楠木仿造古法制成。书架的隔板呈网状结构,既起到了通风作用,也可以保护书籍。

 


扬州八怪的常住地

 

虽然与皇家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天宁寺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皇家寺院。在清代,它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一批穷愁潦倒而志向高远的书画奇人,著名的“扬州八怪”大多都先后在天宁寺寄宿过。

 


“扬州八怪”实际上是指乾隆中期,在扬州生活的十五位书画家的总称,这十五位书画家的绘画风格,不被当时的正统画派所认可,他们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现实。扬州八怪以书画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著称,其中以郑板桥的名声最大。

 


戴潘玉说,扬州天宁寺郑板桥纪念馆,也是全国第四个郑板桥纪念馆,之所以把郑板桥纪念馆设于扬州,是因为郑板桥与天宁寺的渊源很深。

 


康熙末年,郑板桥的父亲郑立庵逝世,留下了一大堆债务。由于债主们不断上门讨债,郑板桥出于无奈,跑到镇江躲债。在那里,他偶遇了扬州大盐商马秋玉,在对弈论诗、游山观江中,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友谊。

 


马秋玉十分欣赏郑板桥的才华,就邀请他到天宁寺的别墅枝上村小住,这一住就是数十天,在这一年,郑板桥开始在扬州卖画,天宁寺就成了郑板桥的常住之所。

 


悠悠运河,涛涛江水,曾经的风流人物都已远去,但大浪淘尽始见金,天宁寺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氛围又吸引无数古玩爱好者来到这里,如今形成了苏中苏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古玩市场。


1.jpg
记者: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