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到上学年龄各种辅导机构就会找上门来,网上购物第二天就可能接到无货退款的诈骗电话……现在的电话营销、电信诈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公民的个人信息到底是怎么被泄露的呢?日前,仪征法院开庭审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揭开了一条贩卖个人信息的黑色利益链。
涉案的23名被告人来自不同的网贷公司,这些公司都挂靠在一家名为宣城创新贷公司的名下,表面上,这家公司宣称是通过互联网向需要资金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并收取利息盈利。想要借贷的网友只要在网路搜索找到推广链接进行贷款。
被告人吴某交代,刚开始,自己和几个发小想创业,觉得互联网行业比较赚钱,当时手头也有一些富余的资金,就开了几家网贷公司。
起初,这些公司都是按照规划的运营借贷,不过随着市面上的网贷公司越来越多,吴某的这些公司也出现了危机。
吴某口中的流量池其实就是数据库。一般来说,网贷的审核流程是线上审查,大数据分析,回访核实,综合评估,最后批复。在线上审查环节往往需要贷款人填写真实的姓名年龄、手机号、微信号、芝麻分,地区和借款金额。所谓的靠流量池赚钱也就是通过售卖这些信息赚钱。
吴某等人很清楚,公民个人信息不能随意贩卖,但在利益驱使之下,他们还是决定将现有的网贷公司全部转做流量池生意。
2017年10月,吴某联系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封某制作了新的网页名为云借条,并编写了两条用于引流的链接:花不尽和秒下款。这些链接无法实现借钱的目的,却可以搜集借贷人的信息。公司安排专门人员将定期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云借贷网站,然后再以充值的方式进行贩卖。
被告人吴某:
一个流量对应一组解封信息,云接待对外公布的解封价格是2000块钱,换算下来是4块钱一个流量,充值的时候按照金额赠送流量,单笔充值越高,送的流量越多。
吴某利用虚假链接套取的信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市场需求。因为吴某提供的信息准确,成功率高,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间,公司扭转了亏损状况,盈利超400万元。不过,就在此时,警方因接到举报找上了门。
当年4月,仪征的石女士因为急等用钱接触了网贷,在涉案网站填写了真实信息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网贷推销电话,对方能直接报出她的姓名,希望借款的额度,甚至说可以提供上门服务,最终无法忍受的石女士选择了报警。
当地警方根据线索很快斩断了集网站制作,链接推广,销售信息三个层级的产业链条。网站负责人吴某等人先后到案,交代了犯罪事实,并被检察机关移送起诉。仪征法院审理后认为,吴某等23人,违反规定向他人销售公民个人信息,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最终法院一审对吴某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并处罚金70万元,其余22人也分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等不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