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扬帆APP“扬州评话”频道陆续展播《武十回》、《乾隆下江南》、《清风闸》、《宋江》等多部经典的“扬州评话”作品。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聊由扬州评话大师俞又春演说的《清风闸》。
(点击图片观看扬州评话《清风闸》)
扬州评话鼎盛时期有个说法,外地人来扬州如果不听龚午亭的《清风闸》(后称为《皮五辣子》),回去后是会被人嘲笑的。的确,扬州评话里最著名的书目就要数《清风闸》了,俞又春正是《清风闸》的第八代说书传人。
在扬州,人们总以“皮五辣子”作为无赖的代名词。原名《清风闸》的《皮五辣子》,是扬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皮五辣子》的故事在江淮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极其深远。故事的作者浦琳,是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评话艺术家。
浦琳年幼时家住扬州西门街,家财诺大。13岁父母双亡,沾染了赌博的恶习,受人欺骗将家产输得分文不剩。从此流落街头,沦为乞丐,流浪八年,成为地方上的一个无赖之徒,他历尽艰辛对穷苦百姓的生活有了深刻了解。偶然的机会,浦琳又从新发家,有感于自己赌博败家的经历,为了劝告他人不要嗜赌,特地以自己的经历创作了这部自传体话本小说,告诫后人。在浦琳沦为乞丐的八年中,经常出没于茶馆书场,接触了很多说书艺人,加之本人天资聪慧,无形当中学会了说书。《清风闸》这部书创作成功后,他亲自下海演说此书,一炮而红。
《清风闸》整理本包括成亲、混穷、过年、转运、出逃等五大节四十二章,书中讲述了宋朝一个人称皮五辣子的大家子弟沦为无赖之徒的故事。内容大致是:宋仁宗年,安徽定远县书吏孙大理,年半百丧妻,有一女名孝姑。后娶妻强氏,并收留一子,取名孝继。孝继与强氏通奸,杀害大理,弃尸井中,填而砌灶,谎称大理突发疯病,投身清风闸下。县官昏庸,未予深究。强氏与孝继姘居,将孝姑嫁于市井无赖皮凤山,也叫皮五辣子。自娶亲后,皮五辣子由混穷、赌博到发财,最后以开封府尹包拯路过定远,孙孝姑鸣冤报仇结束。
皮五辣子深受扬州老百姓的喜欢,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皮五辣子这个人物形象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需要。在故事中,皮五辣子由富家子到败家子,又从穷鬼到富翁,他头脑好有文化,诓人讹人很有一套,但是皮五辣子在定远城恶搞耍赖还是有原则的,欺恶扶善,劫富济贫,皮五辣子从不欺负穷人,不欺负弱者。他脑子反应快,言语行为滑稽,敲诈过程令人捧腹大笑啧啧称赞。
《清风闸》故事虽然假托发生在宋代时的安徽定远县,但是,实际上故事记载的却是活生生的清代生活,反映了清代扬州社会的一个侧面,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清风闸》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又别出心裁地以一个市井无赖作主人公,并塑造了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它更像一轴风俗画卷,生动地再现了清代扬州的风物民情。在艺术手法上,《清风闸》虽保持着“以人串书”的传统评话结构方式,但又不以情节惊险奇突为饵,不靠“扣子”吸引听众,而是采取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作为悬念,系于卷首,解于书末。其章章节节,靠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形象产生魅力。
皮五辣子在扬州地区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说起“皮五辣子”的故事,老辈人能说得头头是道,小编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邻居大爷过来串门,只要听见收音机里传来评书节目,大爷都会脱口而出“皮五辣子”四个字,“皮五辣子”也成为很多扬州人儿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