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非遗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发源于扬州的“广陵琴派”是中国古琴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广陵琴派薪火相传,英才辈出。走进非遗,传承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广陵琴家朱正海父子,聆听天籁之音,了解精工细作的斫琴技艺。
这张古琴造型流畅,琴体上闪烁着宝石的光彩,若隐若现,宛若星河。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仿制的是唐宋时期,有一种叫八宝灰的古琴的一个制作的名称。
八宝灰,指的是以金、银、珍珠、玛瑙、玉石等数种珍贵宝石碾成粉末,掺于漆胎中来制作古琴的一种技艺。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你看,我们用八宝灰做出来的古琴,上面金光点点 五颜六色,这个都是自然的矿材发出的自然的颜色,这个研制其实我们就在复古,找古代制作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的玉器的珠宝材料比较多,已经发展到20种左右。
翻阅古籍、研究老琴,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朱正海花了十年时间不断尝试制作,终于做出了能够弹奏出金石之声的八宝灰古琴。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无论是高音,它能亮起来,中音温润,低音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这样的琴它就是一个上上品。
谈起斫琴技艺,朱正海滔滔不绝。19岁时,他与古琴结缘,师从胡斗东、胡兰、胡荫乾先生学习古琴艺术,之后又向梅曰强先生求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自己在家没有古琴可以练习,在胡荫乾老师的带领下,朱正海和几个师兄弟一起尝试,几人共同制作出了一张古琴。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这张琴就是我们老师和我们几个师兄弟合作的第一张琴,叫仲尼式,起名叫七星琴。当时,我们在做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做第一张琴有的地方做得不够完美,像这个枕池应该是凹下去的,当时因为我们不懂,把它做平了,虽然说有些不完美,但是这张是我们师兄弟几个一起做的,非常有纪念意义,这张琴对我和我们师兄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是我们斫琴之路上的第一张琴。
从那之后,朱正海便踏上了斫琴之路。朱正海介绍,古琴制作精细考究,首先,就要选好良材。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琴的音色的好坏或者优良,材质有决定的因素,如果材质不好,音色想好是不太可能,在我们制作古琴当中,现在我们考证、试制当中,杉木是最好的。
选好材料,接下来,就可以制作古琴的木胎了。木胎做好后,斫琴者便开始做漆胎。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现在正在做校平,这个漆胎刮过四五次了,经过打磨以后,它还有高低不平的地方,再进行慢慢地细化、找平。这个就是找平工作,上的材料是生漆和鹿角霜。
漆胎完工后,再为古琴装上琴弦,一张古琴便可发出温润醇厚的天籁之音。几十年来,朱正海一直悉心钻研斫琴技艺,经他手亲斫的古琴精品已有两百多张。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也是在为古琴发展做一点事情,如果说弹的人多,买不到琴或者琴很少,或者没有好琴,我们就萌生了自己多做琴、做好琴,我们起初的目的就是做好琴。
正在演奏古琴的是朱正海的儿子朱浩宇。这曲《醉渔唱晚》,饱含了这位新生代琴人对古琴艺术的热爱与思考。
朱浩宇:
这首琴曲其实是范川派的一个代表曲目,因为从小学习广陵琴派的东西,它的吟猱跌宕,我就将广陵琴派的琴曲风格融入了一些在范川派的这首《醉渔唱晚》 当中,也是集百家之长,能够融合到一起,和现在我们市面上听到的很多《醉渔唱晚》的版本并不太一样。
朱浩宇: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喜欢古琴,真的觉得非常开心,因为可能在以前很多人认知当中,这种传统乐器只有老年人或者老先生坐在那弹琴,其实现在年轻人更多的学琴也是一种自我的调节,生活节奏很快,现在他们喜欢古琴愿意去弹琴,更多的是把节奏放慢,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朱正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学琴的人越来越多,我为了想把古琴这块,尤其制作这块能够把它发展得更好,传承得更好。
朱浩宇:
自己也是会一直弹琴下去,教琴下去,一代一代地把古琴慢慢地发扬下去吧。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尽在今天17:43扬州一套
《新闻女生·玩收藏》
敬请收看!

本文为《新闻女生帮你忙》编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