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能很多朋友会将汉服理解为是汉朝的服饰,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服饰。
今天的《非遗进万家》,一菲带你了解的非遗项目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汉服是中国“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工艺美术技艺。2019年8月,汉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入选了扬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次一菲来到了
汉服制作技艺传人刘琪在2016年
创立的扬州熙和汉服艺术交流中心。
中心位于东圈门26号,
这里是扬州地区首家
从事汉服销售、租赁
和活动组织、策划的综合实体,
这些年来也一直致力于
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推广。
扬州熙和汉服馆


刘琪老师身着这件汉服,
宛如一位从古画中
走出的美女。
刘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民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传人;扬州熙和汉服艺术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她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服饰,小学期间就跟随其祖母学习制作中国传统盘扣,后又到东华大学师从张文斌先生系统学习服装的设计制作。现能够独立制版、剪裁、制作各种形制的汉服。
说到这,
就来跟随我们的采访镜头
看看刘琪老师介绍“熙和”的镇馆之宝
——
刘老师说道:为了进一步了解汉服文化,她曾跑遍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近距离地观察、揣摩过去出土的汉服实物,看它的尺寸、它的缝制工艺,基本上有此类的展她都会去,那些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精美绝伦,打动她的同时,刘老师也深刻地记下了它们的形制和纹样。
在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中,刘琪不仅掌握了历朝汉服样式和制作技艺的基本信息,还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汉服制作技艺流程。


刘琪汉服作品合辑


除了潜心研究汉服的制作技艺,从“熙和”成立至今,刘琪和她的先生吴晓松,也一直致力于汉服文化的推广,他们依托传统节日,先后参与、举办了大小数十场活动,如:“首届折梅问雪汉服游园会暨古风歌会”、“首届扬州汉服旅游文化周”、“2019年甘泉樱花节”、“熙风渡月国风文化节”等。
如果你也是汉服爱好者,刘琪老师也欢迎大家加入她创立的汉服交流群,一菲也帮大家找到了组织,快加入“熙和”的群聊吧:717942706。
丰富的汉服推广活动
在“熙和”最醒目的位置,
我们看到了这块招牌
——

为了更好的推广汉服文化,刘琪和先生吴晓松一起,在2019年为汉服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了扬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正是因为如此,刘琪坦言,传承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我们也希望,在汉服文化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汉服的千年之美,能够让更多的华夏儿女切身体会,让这一袭华裳,带你穿越回历史的繁盛年华之中。
视频拍摄:陈宇超(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