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相关视频↑↑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而“水包皮”中的搓背技艺更是闻名已久。2018年,扬州传统搓背术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天的扬州非遗就来说说独具特色的传统搓背术。
中午十二点,澡堂内开始上客。潘中俊是扬州搓背馆的一名搓背师,老房是这里的常客,两人十分相熟。一番寒暄之后,一场身心放松之旅就开始了。
简单的头部放松后,潘中俊将干净的毛巾放于右手,连转三圈缠在手上,随后两手用力一拍,便进入了搓背的正题。
只见潘中俊的双手时而上下翻飞,时而蜻蜓点水,顺着老方的身体由上而下徐徐用力,搓完背之后再来一阵敲背保健,噼里啪啦的特别有节奏感。再看老房,比搓背前更加容光焕发,对潘中俊的手艺赞不绝口。
潘中俊介绍,搓背就是要轻而不浮,重而不疼,紧推慢压,这是搓背的精髓。
潘中俊今年41岁,出生于“搓背之乡”朴席镇,由于家庭比较困难,而且搓背比较来钱,从16岁开始,潘中俊就在镇上的澡堂里学习搓背。
明清时期,扬州人到浴室搓背就已成为时尚。相传,清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曾招来浴工为其搓背修脚,并题词:“扬州擦背,天下一绝。”自此,扬州搓背名声大噪。为了练好这“天下一绝”,潘中俊吃了不少苦头。
潘中俊说,搓背需要从基本功开始学习,例如裹毛巾、敲背等。扬州敲背外地人比较看重的,练要在砖头上练,大理石上面练,拳头要敲出血来,从早上起来一直练到晚上,敲的时候是要把关节敲响,不是空响,扬州敲背都是这样响,敲了整整一个月才学会。
出师后,潘中俊辗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事搓背服务,用勤劳的双手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潘中俊介绍,北方人洗澡早,不像南方人,他们大早就洗了,一天十几个小时,脚都磨破见红了,手也擦烂了。那个时候人均收入大概是1000块钱左右,搓背师傅达到了5000块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搓背行业的朴席人不在少数。在这些“搓背大军”中,收入10万、20万元的比较普遍,存款百万的也不鲜见。和搓背师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相比,扬州搓背“天下一绝”的品牌效应却很长时间没能发挥出来,人才流失严重,行业操作混乱,文化宣传不够。这些问题困扰着当时担任扬州沐浴协会副会长的刘广明。
刘广明说,小时候因为爷爷在澡堂里跑堂,放学了之后,自己喜欢去浴室里泡泡洗洗,搓背师傅给擦两下,当然那个时候搓背没什么标准。
有着扬州沐浴情结的刘广明,曾担任过沐浴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也客串过搓背师。2015年,由刘广明参与制订的扬州《沐浴擦背技术要求及服务规范》被正式列为国家行业标准。其中规定,搓背必须要做到“八轻八重八周到”。所谓“八轻八重”,即阳面重阴面轻、背部重腹部轻、臂膀重肢窝轻、四肢重五官轻、额头重喉头轻、胸肌重乳头轻、腿面重内侧轻、湿气重无湿气轻。“八周到”即耳后、眼睑、下颌、肚脐、腋窝、阴囊、股沟、手脚丫八处周到。
行业标准出台后的第二年,刘广明决定要为扬州传统搓背术申报非遗项目。
刘广明说,这种技能,一定要发扬,去传承它。申报下来之后,大家不能光拿着非遗的资质,还需要搞活态展示区,让更多的师傅,从业者能够进来,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外地游客,来扬州体验这种非遗文化。
通过刘广明等一批人的努力,2018年,扬州传统搓背术正式入选第四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扬州搓背馆”正式对外开业,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基础上,又糅合中医经络养生手法,实行以“一客一室一池一工一站式”为特色的扬州搓背。在搓背的一系列流程中,刘广明还恢复了传统的烫背技艺。烫背就是通过热水,舒筋活血,对老寒腿、风湿有缓解症状。
扬州传统搓背术成为了非遗项目,增强了搓背师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去年,长期在外地拼搏的潘中俊回到了扬州,他说,不再把搓背当着挣钱的一个手段,而要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如今,扬州的“搓背大军”不断扩大,从业人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也不乏20出头的年轻人。刘广明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个团队中来,靠自己的劳动和汗水,靠自己的技能去换取美好生活,这是一件快乐而光荣的事情。
幸福生活靠奋斗得来,这句话用在搓背师傅们的身上恰如其分,他们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普通的休闲方式到有文化内涵、行业标准的技艺,扬州传统搓背术也在逐步匹配“天下一绝”的名号。
消息来源丨新闻女生
采访记者丨张帆、徐云轩
全媒体编辑丨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