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三把刀”名扬天下,厨刀、修脚刀、理发刀,这三把刀在扬州人手中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更是扬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非遗,传承文化,今天,我们就从“头”说起,来了解一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三把刀理发技艺。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日的早晨,位于长春路上的扬州理发术博物馆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前来参观的客人。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雕像,这是被称为“理发界祖师爷”的清代扬州人罗真人的塑像。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三把刀·理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兵介绍,业界称罗真人罗祖,皇帝封他为“一品刀”,因为当时罗真人进入皇宫,给小皇帝剃了胎头,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只有他一个人,罗真人是道士,也是出家人,现在中国美业人都敬佩他。
相传清朝初年,罗真人创造了一整套养颜整容技法,并研制出了剃头、刮脸、取耳、清眼的器具。罗真人的弟子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技艺,使得扬州理发水平进一步提升。据说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时,扬州剃头匠独到的技术、细腻的刀功,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十分受用。在理发术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理发器具,都充满了年代感。
赵兵拿起一把清朝末年的剃头刀告诉记者,这把刀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样的刀抓着的时候,要用两只手,大拇指要按着刀的一边,两个手指附在上面,手衬着,这样让刀更稳,用手腕的力量刮。
扬州剃头刀,刀身长约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进行准确把握。而另外一些理发工具,也都很考验操作者的功力。
赵兵介绍,这些剃头刀已经有年头了,现在都变形了,已经不太好用,有的都生锈了,起码有七八十年的历史,很多都是扬州剪刀厂生产的。平剪是剪一般的平头,包括女士长发的发型,一般只需上大拇指动,下面的手指是不动的,这些功夫都是要练的。还有唤头,过去理发人穿街走巷,挑个担子或者拎个包,老百姓一听到唤头打出来的声音就知道了,嗡嗡嗡的,声音比较持久。
“手执金刀亮堂堂,少爷头上放豪光。昨日朝中送太子,今朝又剃状元郎。”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生动刻画出了扬州剃头匠的神韵。经过几百年的积淀,扬州的理发业依然红火。新中国成立后,扬州三把刀理发技艺,与沈阳、武汉、广州的理发技艺合称为中国四大理发流派,扬派以刀法轻柔、精剪细修、操作细腻而著称。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三把刀·理发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继凌介绍,中国四大理发流派中,扬派最出名,因为全世界特别是东南亚,都有扬州的美发师,在我国更是遍布各地。
76岁的潘继凌从事美发行业已近60载,他介绍,通过同乡、亲友帮带、政府派遣支援理发人才等途径,扬州的理发师傅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都成为了所在地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在潘继凌看来,扬州的理发技艺之所以一直声名远扬,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创新。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在发型设计、烫发、修面等方方面面。
扬州理发发明的最早一代的烫发工具,就是用火钳烫,先把它放到煤炭炉上面烧红,然后放在水里滋一下,用专门的梳子把发片梳起来,把梳子衬在火钳烫的夹子下面,夹过以后,掉转弧度,再继续夹,有类似卷发棒的感觉,一个向上,一个向下,这样头发卷出来就有波浪形了。
1970年,潘继凌自制了烫发药剂,使得扬州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烫发项目的城市。全国闻名的刮脸技术七十二刀半,也是在潘继凌手上恢复和发扬的。1985年起,潘继凌还为省级两级劳动部门培训理发师职业技能理论考试研制了试题库,并设计、创作出了36款教学发型。
潘继凌介绍,传统的月牙式发型,剪过了以后就往外面翻,不定型,他创造了一款五四式,不烫不吹,可以定型,利用下面头发少、重量轻,又短,一层一层分发区,运用体育场跑道的原理,剪的时候,向里面卷了再剪,每一层都比前一层发量多、头发长,逐渐到上面,上面头发压住下面的头发,使其自动向里面卷。
潘继凌说,虽然自己老了,但想趁着还有精力,再干一点事情。
而作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赵兵在不断磨练理发技术的同时,也在经营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赵兵说,他学习台湾的管理经营方式,又和浙江温州商会的熟识,两者结合,把他的思路打开,从市级传承人到省级传承人,这个名头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念,他要不断把这门技术传承下去。
有传承、有创新、有融合,这是扬州理发刀一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秘诀所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包含理发刀在内的扬州三把刀一定会焕发出更加夺目耀眼的光彩!
记者:王雨薇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