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小巷】(十五)储怀明:包容的皮市街

2019-06-24 09:38
订阅
已订

微信图片_20180802102012.jpg

扬州的老城,以小秦淮河为界,河西为旧城,明.嘉靖年间在河东扩建新城。而在此之前的皮市街界地,处半村半郭的郊外。传在元代是马军营驻地,有马军营四铺南和马军营四铺北之分,主要供于马军的物资和装备,明、清官府牧马署沿用此域。也许受马军装备之影响,明、清时形成了皮货贸易一条街,南段多经营皮衣、皮帽、马蹄袖、皮毯、皮褥等软件皮货;北段则经营皮带、皮鞭、皮靴等皮件硬货,而所经营者多为外来的回族人,这大概就是皮市街地名的由来。


QQ图片20190615181640.jpg

      

而随着回族人的居集,羊肉、芝麻等外来主食品,也挤身到皮市街,故至今皮市街两侧还留有羊肉巷、大、小芝麻巷、蒸笼巷等巷名。最初回族人,经几代经营定居,慢慢的被皮市街风俗所兼容,逐渐融合成地道的扬州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军的淡出,皮货交易日趋衰败,皮市街的商肆演变为扬州传统的手工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居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皮市街仍保留酱坊、酒搂、炭店、豆腐店、粮油店、茶食店、铁匠店等商铺,甚至公安机关还设置了皮市派出所。直到文革后期逐渐淡落,绝大部分店铺改成了民居。

       


皮市街在1868年由英籍传教士、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租地,建立了扬州最早的基督教教堂。1868年8月扬州民众听信法国传教士金缄三,在三义阁开办的育婴堂,半年间死婴24名,且传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食,遂义愤填膺,时值扬州府府学考试期间,众考生闻之,立即投身其中,张贴、揭贴,于8月22日傍晚,民众聚集万人,冲进戴德生住所,捣毁家俱、殴打传教士,并欲焚房屋。冲突中迫使戴德生等人逃往知府衙门,要求保护,其怀孕的妻子和另一传教士跳楼摔伤。次日,扬州官府雇轿护送众传教士出扬州至镇江。

      

教案发生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麦华陀,即赶扬州,在与扬州知府交涉未果后返沪。9月11日麦华陀率军舰至南京,威逼两江都督曾国藩,而英国驻华公使则照会清.总理衙门,并声称英国政府将派海军闯入南京。清政府迫于压力,要求后继任两江都督马贻新全盘接受麦华陀的要求,罢免扬州地方官,赔偿所有损失、修复教堂、逮捕领头闹事者,随后麦华陀带领军舰和300名士兵抵扬,扬州知府出面款待,并礼邀戴德生等人返扬。扬州府则在出资修复后的教堂前立碑公示,保护教堂。这就是中国近代史发生有名的“扬州教案”事件,它与随后发生的“天津教案”等结果如同一辙,均以清政府在坚船利炮的威逼下,以捕杀闹事者、赔偿、道歉而告终。

     

戴德生创建的基督教教堂,至今在皮市街147号、149号留有两幢旧楼,由于年久失修,己成危房。而皮市街的教堂建筑风格不同于扬州其它地方的教堂,几乎是中式建筑,与相邻的东岳廟、万寿寺、兴教寺建筑风格相似,皮市街用她的包容将洋教堂、佛庙宇、道教观浑为了一色。

     

现处于街北端的田家炳中学是由原扬州师范学校演变过来的,其校址是过去兴教寺、万寿寺所在地。兴教寺扬州曾有二座,一在北郊唐城遗址的堡城处,老扬州称“北兴教寺”。清代大学士阮元,在嘉庆十二年曾在该寺南水塘偶得八角石柱,经阮元考证,是为唐代古兴教寺遗物,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题名的故物。因原字泯灭,阮元则重书题名,并移置寺前,以复旧观。后嘉庆十八年,阮元再次造访,并题识于八角石柱。

      

而另一“兴教寺”,则在皮市街处,始建于宋代,初名为“正胜寺”。清.同治年间重建,改名为“兴教寺”。据坊间老人回忆该“兴教寺”殿前,曾立有唐代八角石经幢,“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推倒,有好心人事后埋于附近地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开展文物普查,有关部门曾派人挖掘未果。此八角石经幢是否是“北兴教寺”阮元考证唐代八角石柱移置过来,因未重现实物,不得而知。上世纪八十年代,兴教寺残破不堪,正值文昌路修复琼花观,有关部门将兴教寺的明代楠木大殿异地移建于琼花观。

     

而该校址内的另一寺庙万寿寺,至今还留有戒台大殿,按佛教“小庙出家、大庙受戒”的规制,只有放戒资格(考试、升级)的寺庙,方能拥有“戒台”,这也表明当时万寿寺在扬州佛教中的地位,目前该戒台成为扬州古庙宇中仅存一座戒台。

     

据传,解放初朝,将寺改挍,尚有少部分僧侣留置,一边是莘莘学子,接受教现代式教学,一边古老的佛殿中,僧人青灯下诵经念佛,而当下,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在拥有互联网的电教下,千余中学生忙着学习、考试,而弧独在大楼旁的戒台,则黙然的回忆着当年年青的僧侣在这里受戒、考级,皮市街仍用她的包容,将青灯与电教并蓄。


    

紧邻田家炳中学南边,有一条仄仄的小巷,巷以姓为名,是当代著名儒医耿鉴庭先生的故居所在地。耿氏中医,六代世家,其父耿蕉麓,晚清扬州著名中医,名燥大江南北,由于德高望众,百姓将其居住巷,称谓“耿家巷”至今。耿蕉麓曾在光绪末年与万寿寺僧人印真、世居万寿寺街的文人魏翔士共同发起募捐,治理皮市街由明代扩建新城留下河流、沼泽的水患,经当时知府嵩峋的批准,在城根凿洞疏流以轻水患,此义举泽被皮市街坊间四邻。而抗日期间,日军侵占扬州城,耿家外出避乱,留家坚守的耿鉴庭的六姑、八姑在日军欲强占耿家老宅时,不畏强暴,吞服冰片,以死抗争,殉身报国护家。扬州硕儒陈含光曾撰写《贞烈耿六姑传》记颂,至今传记石碑仍嵌在耿家院内砖墙上。

        

耿鉴庭,幼承家学,十四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典,并随父应诊,以厚实中医理学功底,十八岁始就独立行诊。初有成就青年他,抱负致远,二十岁复入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研习现代医学,最终成为中西兼医的一代名医。1953年国家筹建中医研究机构,多次征召耿先生赴京参与筹谋,于1955年奉卫生部调令去北京参加中医研究院建院工作,并一在院集著书、研究、行医、教学等于一身,至今诸多专著仍为医科高校及医学界必修和引用的经典教材。

      

耿鉴庭先生不仅在医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同时在经学、训诂学、医史学、典学、书法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留下众多论述,笔者曾在洛阳龙门石窟见有耿先生对“药方洞”石额题识,不失大家风范。纵观耿先生,世承中医,却不排斥西医,并对其它学术多有建树,这或许自幼身受扬州文化及那皮市街包容乡俗熏陶,兼蓄并收,达济苍生。

    

QQ图片20190615181624.jpg


旧时的皮市街,本为三、四米宽的窄街。随着文昌路的开通和“双东”古景街的开发,皮市街如同一条扁担,一头挑着文昌路、“双东”旅游区,一头置着广陵路和何园景区,细窄的扁担,己承载不了重负,于是2006年政府着手对老街进行拓宽改造。拓宽的老街,动用3万多块旧麻石铺面,以复老街“原汁”,沿街两侧修旧如旧,保留青砖小瓦旧式扬州传统民居民宅的“原味”。说来也是老街市肆的底蕴,短短十多年,各式商家店铺迅猛的占领沿街民宅民居,皮市街沉寂了几十年后,再次复成繁华的商肆。


QQ图片20190615181616.jpg


复苏的皮市街,更加凸显她的包容,传统与时尚相安共济。街北头端荣烧饼店敞开铺挞门,瓦炉贴烧饼、滚锅炸油条,兼做扬州传统小吃糍粑、油饺。早上,街坊四邻围着铺里方桌、条櫈或蹲或坐,喝一口豆浆,咬一口烧饼夹油条,快意的嚼着、咽着,对付一天开始的“早茶”;下午,隔三岔五的,买着现炸的糍粑、油饺,悠闲的品味,当作“下午”。街南头,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到现在的盲人机面店,象老式挂钟,不紧不慢的机着水面、饺皮,时时,附近居民你二斤水面、他一斤饺皮买去,拧回家过着居家寻常的日子。

    


在老铺老店留存的同时,复苏的皮市街,忽然间涌出一批装饰时尚、各俱个性,带有异域风情的书坊、酒吧、咖啡屋、奶茶铺和那灵动的精舍客栈等。“方寸”、“猫小咪”、“無唬”、“山厦”、“浮生记”、“竹楼小息”、“山雾花野”等起名既潮而不失文艺范。几家的窗户贴张着看似随意的话:“弹弹琴、说说话,还可以蹭茶”、“我只记得梦开始,你的样子”、“四时读书好”……,却透出店家的温馨和用心,拉近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几家的民宿客栈,更别具一格,不大的厅堂,留有品茶、小酌、书吧,三五知几、数对情侣可聚、可酌、可谈、可住,当然更可作读书沙龙,将扬州人好客、好读书传统演绎的淋漓尽致。最有趣的是老街中段一家店铺,左边悬掛“大油火烧”古式旗愰,右边标着“couple”的“下午茶、烘培、清吧”外文,同一屋檐下,洋标、古幌隔墙对话。复苏的皮市街仍以大度,包容着潮尚与传统。


皮市街虽说没有东关街、广陵路盐商、官宦遗留下的园林巨宅,但留足的是扬州百姓人家活色生香的传统青砖小瓦的民居庭院,从而更能领略扬州历史文化“原味”。皮市街由历史到当下,从“包容、并蓄”到“兼收、俱进”,诠释了扬州文化。



作家介绍


微信图片_20190625122808.jpg



储怀明,男,扬州作协会员。钟爱文学,尤喜扬州本土文化。曾作《税史赋》、《扬州赋》、《临泽赋》以及《扬剧非遗传人.汪琴》、《老街的烧饼》、《民国的发奉》、《厘金的由来》、《共和春的饺面》等数十篇诗赋、散文、人物传记等,其《临泽赋》获2018年江苏《群众》杂志城市赋评比优秀奖。



ea172677-41c5-49f3-92a5-a1a9c0fc1381.jpg

点击上面图片观看全集↑↑


记者:储怀明
来源:
编辑: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