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泊南
南说:只说难说之事
(一)
清明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而对于一位名为司原逐冀的摄影师来说,他选择纪念的方式则是将父亲的骸骨挖出,赤身裸体与其合影,然后在网上进行发布。
据司原逐冀介绍,在自己三岁时父亲就因肝癌去世,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旧坟荒废,因此要准备进行迁坟。将旧墓挖开后,司原逐冀瞒着家人,悄悄安排妻子为他和父亲的遗骸拍摄了一组裸体合影,他说这是带着“一点私心”的愿望。
为何会有如此想法呢?司原逐冀说,一方面是想弥补父亲早亡的缺憾,一方面也是将其看作是一种艺术。
当他和他父亲的骨堆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生与死,父亲与儿子,这种反差是极大的”,“阳光洒在我和父亲的身上,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奇妙感受,有种说法叫莫名的超脱感,世界是平静的,我的脑海里是空白的,时间是静止的”。
(二)
根据网上的资料,这位司原逐冀是一名小众的摄影师,微博上有着一万多粉丝,“骷髅”、‘“裸体”似乎是他很喜欢的意象,在他的过往作品中频繁使用。
而这组照片发布在网上之后,司原逐冀引来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来讲究入土为安,死者方能安息,生者也能安心。而将父亲的尸骸挖出,曝露荒野,然后赤身裸体的与其合影,发布在网上进行炒作,这是不尊重死者长辈的行为。
二是,是否“裸体”、“标新立异”就算是艺术呢?从操作层面上讲,司原逐冀如此拍摄,本身毫无技术可言,构图、光影都是路人水准,看起来夺人眼球,只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会挖坟掘墓,把祖先长辈的尸骨拉出来拍照。而从艺术造诣来讲,这种所谓“父与子”、“生与死”的主题也显得十分肤浅、流于形式,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创造力。
面对争议,司原逐冀则表示,“或许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明白。”
(三)
司原逐冀的解释颇为矛盾。
亲情,是人类之间最能引起共鸣的情感,他的这组照片从内容到立意其实很浅显,相信大家都能看懂,但大多数人却完全体会不到他想传达的“父亲与儿子,生与死”的意味,反而觉得怪异、扭曲、不舒服。
如果说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能明白他的艺术。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经历过死亡”?如果是指死去的人,那死人根本没法明白;如果是指经历过亲戚朋友死亡的人,那我们都经历过如此伤痛,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其实,人的审美各异,艺术也各异。绝不是说,得不到大多数人欣赏的小众艺术,就不是艺术,就不值得尊重。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审美的多元化,给小众艺术以包容和生存的空间。
但是,如果一种“艺术”,需要依靠冲击道德伦理底线来制造话题,需要凭借炒作营销来来吸人眼球,需要把欣赏标准从“人”强行拔高到“经历过死亡的人”,那它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不能说躲在小众、新锐的标签背后,荒诞不经就成了品味,蔑视道德就成了审美。
曾经,有一个叫朱昱的“新锐艺术家”,将自己孩子尸体拿去喂狗,将其称之为艺术,将违背伦理道德上升到了反人类反社会的程度,实在令人发指。我们特别应当警惕这种畸形艺术,丑陋审美的传播。
如今,司原逐冀的微博已经被注销,他最后一次发声时说:“真正的艺术不惧公布于众”,这话本身没错。但我也要说,“新锐艺术家”们该惧怕的是,他们公布于众的,并不是真正的艺术。